2018發生那些大事? 重點整理及回顧

Gugu
8 min readMar 20, 2019

--

2017年加密貨幣大幅崛起,成就了不少神話,而2018年則是充滿低迷情緒,從年初開始不斷下跌,整體市值縮水近80%。
儘管如此,但在區塊鏈領域的VC卻是增加的,越來越多金融機構及投資人仍持續進入市場,也可以看到挹注在區塊鏈上的資金相較於2017成長了3倍有餘。

source : coincheck

另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,長期以來比特幣佔比逐漸下降,其餘幣種影響力增加,但是回顧2018年可以清楚發現,在熊市中,比特幣佔比是增加的,在某些方面,也代表著其「幣王」地位難以撼動,在一片慘淡的加密貨幣市場中更是強勢的存在。
而主要原因可能有幾個,ETH遭項目方大量拋售推遲君士坦丁升級,這些導致ETH以及其餘ERC-20代幣受其影響,值得一提的是,被視為區塊鏈2.0,長期穩佔市值第2寶座的ETH,其市值大幅縮水以至屢次被XRP超越。另外如BCH硬分岔之爭Ripple的突破,都是影響整體市值變化的因素之一。

市值暴跌

2018的市場情況與2017比較起來完全相反,2017/12/31的價格更是高得多,

在當時比特幣BTC $13,178、瑞波幣XRP $2.12、以太幣ETH $721.66、比特現金BCH $2459、艾達幣ADA $0.6954,整體市值從最高點約$8300億,縮水到今年初約$1200億,縮水約85%。

政府監管

在2018年初,全球對於加密貨幣市場的態度愈加關切,而政府對其採取的政策及監管問題一直是影響市場變化的重要因素,在許多人眼中,更是熊市中僅存的一絲希望,但加密貨幣市場的發展屢受限制,2017年9月4日中國發布的加密貨幣禁令;2018年初,韓國將交易帳戶實名並納入監管,且開徵24.2%的數位貨幣交易稅;最近印度央行也發布警告,禁止加密貨幣間的交易。
目前發展體制較為健全的當屬新加坡日本,新加坡法規主要針對「ICO行為」及「洗錢風險」進行監管;日本則是敦促各方成員加入「已認證」的自我監管協會,因為市場變化快速,由業界成立自律組織,並遵照規則執行。

比特幣ETF屢屢推遲

比特幣ETF便是這一年中許多人眼中的希望燈火,支持者期望其能成為”扭轉市場”的重要關鍵,但屢屢遭SEC以比特幣市場不受監管、存在市場操縱等理由推遲或拒絕提案,以致通過遙遙無期。

7月,Winklevoss兄弟再次提交的比特幣ETF提案被拒絕。 8月22日,出於對欺詐和操縱的擔憂,ProShares、GraniteShares和Direxion提出的9項ETF提議,被SEC駁回。

還記得每當接近審查日期,總會有人在群裡公開討論,每次都是以失落收場,而最後的ETF推遲時間是在2019/2/27,這場ETF大戰結局就會在近一個月內揭曉。

延伸閱讀 — Winklevoss雙胞胎在Reddit AMA期間再度表示對比特幣ETF的承諾

交易所黑客事件

Coindesk報導,今年是加密貨幣史上被駭金額創紀錄的一年,ForbesCoindesk也有關於今年度失竊金額的報導,根據CipherTrace提供的報告,光是2018年前三個季度失竊金額就達將近10億美元。

2018年1月26日,發生了目前歷史上最嚴重的駭客事件,日本大型交易所 Coincheck 丟失了現價值約 4.2 億美元的 NEM 項目代幣「新經幣」(XEM),事件發生後,幣價幣價在 3 小時內下跌近 25%,從 1.02 美元滑落至 0.77 美元。

今年也出現一個較新穎的駭客手法,發生於3/7,大量幣安帳戶受駭客操控,不同以往的是,沒有任何幣被轉出。駭客藉由當天早上於其他交易所做空收割利潤,此次事件過後一小時內,比特幣下跌超過10%。

許多ICO項目慘遭失敗

項目評級機構ICObench,最新發布了《2018年ICO市場市場分析》報告(數據截至2018年12月26日),對2018年的ICO市場做出了總結。

2500+項目總融資116億美元,成功率不足三成,其中平台類項目最吸金

2018年,ICO發布數量較2017年提高了182%,融資成功的項目數量幾乎是2017年的2.5倍,但ICO成功率不升反降;從籌資額來看,2018年籌資總額僅較2017年成長15%至116億美元,下半年ICO的減速明顯。

儘管ICO發布數量、成功募資數量都強於2017年,但具體到平均數據上,2018年則遠遜於2017年。從7月開始,ICO融資總額大幅走低,不足2017年8000萬美元的平均水平;每月單個項目平均融資額度,則始終低於2017年的2440萬美元水平。
而STO(證卷型代幣)則被視為ICO募資的另一種解方。STO將代幣視為證卷用以向機構或大眾募資,有別於傳統股票IPO,STO的方式讓大眾更有機會參與、並且以代幣形式進行交易也更易於流通。

但目前尚未有明確法規或市場規範,更難以界定ICO及STO具體差異,真要嚴格定義,只能說STO目前還只是ICO的另外一種說法。
這邊要提醒一下,有些項目藉STO之名進行募資,實則無異於ICO。

更深入瞭解STO看這裡
ICO市場概況 — 2018年ICO市場概覽

平台幣風波 Fcoin

相信大家都對此遊戲印象深刻,在以太坊上運行的Dapp,大方承認其老鼠會模式,加上特殊的獎勵規則,短時間內吸引無數貪婪的目光,挹注金額如滾雪球般成長。
這個被認為沒完沒了的遊戲,在一個月內就結束了,經過深入探討才發現,原來有人透過支付更高額的手續費,推遲其他交易,讓遊戲在其他人無法繼續購買時結束,強迫自己中獎,獨得10,469枚以太幣。
想瞭解更多,推薦閱讀 區塊勢 — 來匆匆去匆匆,Fomo3D 爆冷結束的秘密 ,介紹非常詳細。
因為做這個主題,順便查了下FOMO 3D現在的情況,Quick根本沒人,Long獎金池則在17ETH左右,Dapp的排名也很後面,日使用人數大概都在兩位數,熱潮真的退很快阿…

BCH硬分岔,信仰之爭

絕對是BTC分岔史上最精彩的一次戰爭,早在5月初各路幣圈巨頭,通過社交媒體展開唇槍舌戰,分為以比特大陸CEO — 吳忌寒為首的ABC陣營,期望維持現狀,將BCH發展為類似白皮書的基礎公鏈,無需擴容;而以澳本聰為首的SV陣營則希望BCH回歸比特幣白皮書的路線,讓BCH功能專注在轉帳交易,並擴容至128M。

雙方互不妥協,而為了爭奪BCH”正統”,以算力來決勝負,2018年11月15日,支持這兩個實現的礦工開始了分岔過程。

BCH硬分叉後第一個區塊由吳忌寒陣營Bitcoin.com爆出,該塊由Bitcoin.com採用Bitcoin ABC的新共識機制打出,已經與Bitcoin SV產生不兼容,從此塊開始,產生兩個分叉區塊鏈,此次可以說是ABC陣營的勝利。

經過這次分叉之爭, 更能深深感受到,去中心化真的是個遙遠的理想,單憑兩個陣營、幾個人的意志,就可以決定整個公鏈的發展方向。

USDT暴跌,穩定幣龍頭地位受到挑戰

提到平台幣,不得不提到在去年5月至6月間,由交易所Fcoin所發行的代幣FT,以創新的「交易挖礦」、「分紅模式」吸引了無數人關注,其價格在一個月間暴漲了80倍,在當時可以說是熊市中的曙光,甚至曾站上日交易量第一的交易所,而且超越排名第2到第7的OKEx、幣安、火幣等6所交易所總和。
而事實證明,交易挖礦的運營機制不能長久。平台幣FT自6月13日創下1.2567美元的高點後開始連續暴跌,FCoin的規模也持續萎縮。
在這之後,許多交易所引進此模式,在台灣比較知名的例子如幣必多MAX

運用智能合約達成龐式賭局 — FOMO 3D

2018/10/15 USDT暴跌,引發市場恐慌,更間接造成比特、以太等加密貨幣暴漲,其實在此之前,作為穩定幣龍頭的USDT發行公司Tether,儘管一直以來飽受爭議,但因為沒有出現太嚴重的波動問題,大部分人還是習慣使用USDT進行交易,直到這次事件發生,大多數人才願意正視此問題 — 穩定幣並非穩定
這點也造成了其餘穩定幣的崛起,投資者的選擇更多了,由美國紐約金融服務局(NYDFS)批准發行的穩定幣 — GUSDPAX,幣安發起的TUSD,其實TUSD早在當年5月中就已經發行了,不過諷刺的是,TUSD一上幣安,大漲39%,只能說幣安的上幣魔力真的很強阿。穩定幣選擇變多,儘管整體仍以USDT為主,可Tether無法再享有壟斷地位,因為其他競爭者正虎視眈眈,隨時準備好取代其位置。

2018絕對不是平靜的一年,發展受阻、政策限制,但也有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應用、商業模式(Fcoin、FOMO),更多具有突破性的項目誕生。
儘管從幣價來看,相對於2017年可說是慘不忍睹,但大多數的支持者都認為,即便會有一些障礙,仍看好長期發展。

--

--

Gugu
Gugu

Written by Gugu

科技、幣圈、行銷、生產力工具 — 文章改發布於個人網站 https://www.gunotes.com/

No responses y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