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認在過去實習期間,看見新媒體產業天化板,決定重新尋找新的產業跟機會投入;現在檢視各種多元的影集、節目,必須承認,當時眼界實在過於狹隘以為影視內容沒什麼新招,只習慣 10 分鐘以下的影片內容
現在看影片其實更多時間花在 20 min , 1 hr 以上的節目影片,列舉出幾個我喜歡的,特別推薦給喜歡「思考」的朋友,脫口秀嘛… 看到這篇的應該也不用特別推薦,你應該會喜歡。
- 辯論:奇葩說、抬槓大神
- 律政職場實境:令人心動的 Offer、令人心動的 Offer2
- 脫口秀:脫口秀大會、吐槽大會 ( 每期看,好段子會重複 10 遍以上 )
- 綜藝:這就是街舞
初入新領域,實作中鍛煉、經驗中累積,和產業前輩交流,主動思考未來十年職涯選擇
在大二、大三時,攝影、後製這些技能大都只靠自己摸索。後來看到影音平台的崛起,想到這個產業嘗找尋新機會,開始找這方面的新實習,看到 17 在徵人,就投簡歷過去;很幸運的,儘管我沒有背景,但過去的經歷能夠證明,我的學習曲線是有效率的,這也是在最初期他們最需要的成員特質。
隨平台成長,內容有更多要求,逐漸被分派其他重要的案子。當時對於把事情做 “好” ( 好 — 其實沒有具體概念,但我嘗試讓自己的環境充斥著補足能力、個人認知的相關資訊,分析熱門影片、找教學、模仿實作。)
當下都盡力要求自己,一定要實作出哪支爆紅影片的特效、剪輯手法,人家是 90 分,努力下好歹也能有 60。在模仿、要求自己的過程中,能明顯感覺到技能熟練度的增加,當每次成果出來,就有機會被指派更多,可能需要 110% 努力才能完成的任務,就在這種過程中逐漸累積基本功及自學能力。
過程中,也和很多前輩、製作人交流,對於 5 年、10 年後大概會到哪個位置有初步認識,經過思考後,還是想嘗試看看其他機會。
在部門發展初期參與,並持續成長,即使再擴編後;仍然有對於自己在團體中的角色有清晰定位;當時認識的製作人,時不時還會發個案子讓我賺個外快
影音內容多元化,過度高估自己眼界,低估產業進化能量
現在回頭看當時經歷及思考出的答案,必須承認,眼界實在過於狹隘,以為影視內容沒什麼新招,只習慣 10 分鐘以下的影片內容;現在看影片其實更多時間花在 20 min , 1 hr 以上的節目
大型節目且多元內容的的製作,不只需要更高成本投入,還要富有專業素養、技能的演出者,以及具備多種跨領域思維、技能,高執行力的節目團隊
記得在 2015 大家看比較多的,應該是韓國綜藝,但我自己沒有特別關注,可能未來也會花太多時間去看,有不錯或是創新的節目內容,還是歡迎你跟我分享
辯論、脫口秀、真人實境,各種類型的中文節目,近幾年百花齊放
最令人佩服的是,企劃這些節目的主要團隊,不只要具備一個節目組應有技能,還得擁有多個跨領域的知識及思維觀念,才能寫出邏輯通順的腳本、甚至劇情安排,甚至有的實境節目,整集拍攝跟播出的時間軸,僅相隔不到一週,事前得有多少準備工作
質感跟內容確實能給閱聽者留下很重要的資訊以及滿足感,甚至好看到不時會想重放,是確實有啟發性的節目
台灣節目「 抬槓大神 」 — 讓思考變得有趣
養成生活中的辯論思維,開啟習慣另外一種角度的思考方式。
議題大多跟生活相關,圍繞在 「 人跟人之間的相處 」,看的當下確實有意思,做決定的還是我們本身,比起生活化的命題,我更喜歡看些天馬行空的想像及社會議題討論。
認知到現實中,沒有什麼絕對正確或錯誤,單純取決於當下的說法、作法哪個能被更多人認同 ( 或是 “有決策能力的人認同” ) 。主持人黃豪平在結尾會提到「 思考,其實是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」
果然議員,都很會講話,觀點跟思考方式、針對質疑也能迅速回應。其實很難說哪一邊絕對正確,勝負取決於當下有決定能力的觀眾,更能被哪邊說服,進而將票投給正方 / 反方
看到同溫層,或是最近新聞,大部分人對於公共議題的討論,更為積極發聲,應該不難推測,我的同溫層應該都是喜歡「討論」跟「思考」,但觀看數沒有明顯很高,這倒挺令人意外
令人心動的 Offer S2 — 律政職場實境
上演實習律師的工作日常成長記的辦公室真人秀,完成一個月實習後將有其中兩名實習生獲得聘任合同(Offer) // Wiki
已經出兩季,看到第二季才回去找第一季看,非常精彩。任何有專業素養的人都直得尊敬,並且在發揮所長及追求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時,非常耀眼,我很喜歡,比起一堆瞎雞湯,看別人努力其實更有感觸,也更直接打動觀眾
這是近一個月,最喜歡的節目,其中有些角色跟職場新人的互動也讓我很有帶入感。會讓我想主動去微博上追蹤這些人,更想了解這些實習生,這也是從前看節目不太會發生的事情,我也挺享受這種模式。
期許未來自己有能力,或有機會間接/直接參與,這類需要跨領域思維及高度執行力的有趣節目的製作,目前的話,先累積好自己…
大型節目的的製作、更高成本投入,富有專業素養、技能的演員,具備多種跨領域思維及技能的節目團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