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特幣作為理財工具!? 聽聽金融人怎麼說!

Gugu
12 min readMar 26, 2020

--

以下內容大多出自 【寶博朋友說】比特幣作為理財工具!?聽聽金融人怎麼說! , 在某些地方會加入本人的觀點及經驗補充一下

最近身邊出現不少說要開始投資的朋友,因為接觸數字貨幣(或稱加密貨幣) 有段時間,儘管自己還很菜,但不少朋友逐漸來詢問 “如何投資比特幣” “是不是應該購買加密貨幣” 這類問題

但自己又往往不能很好的解釋「為什麼我要投資比特幣 ?」「跟傳統金融的差別是什麼 ?」( 恩.. 或許幣圈朋友可以把這當指標操考下 ? )

本身是沒有用法幣購買任何股票的經驗,原因後面會提到,這次難得有機會聽到在原本金融行業就已經很資深的前輩,分享跳進這個新興產業的經驗,闡述的觀點及理由都服很邏輯跟人性,所以做了筆記讓大家參考下

  • 加密貨幣跟理財之間的關系
    高風險,高報酬的投機商品 ( ICO , Bitcoin ) 會讓大家覺得它好像跟樂透跟 “賭博” , 或者是跟這種超高風險 , 難以衡量的事情搭在一起 , 說他是一個理性的理財工具 , 好像有點距離 ?
  • 講者經歷 — 徐崇寶 Ryan 數寶交易所總經理
    曾任職於中信金控的區塊鏈實驗室、中信銀資深經理、美商花旗銀行經理,現任 💰 數寶交易所 💰 https://www.shubaoex.com/invite?invit... 總經理

傳統金融如何接觸區塊鏈

2015 年那時候研究區塊鏈,根本還不知道比特幣 , 加密貨幣是什麼 , 畢竟在金融業中,區塊鏈已經有被一些國外知名的資本 KPMG , Fintech100大 都提出來 AI Blockchain 等等都是未來的趨勢

2017 年五月購買比特幣 , 當時價格約 4000 , 5000 美金左右 , 年底甚至暴漲到 2 萬美 ;在當時 ICO 風潮還盛行的時候,一個項目往往十倍、百倍以上的利潤,那時對於過去身在金融行業十年的資深老將,是非常不一樣的世界。

坦白說金融業它已經是一個 “百年基業” , 甚至可以說它是傳統產業 , 所以它其實是一個非常穩定的成熟產業 ( 成長率基本上都是個位數的 ) , 對比加密貨幣爆發式增長 , 是大多數人難以想像。

更有不少因此爆富的年輕人 ( 不要小看台灣這個圈子,真的還不少這種人 …. 但事實上是,這些財富來的快,走的也挺容易 )

決定全心投入該領域的契機

從 2015 年到 2018 年接觸區塊鏈好一段時間,但一直沒有發現一個很好的落地應用場景 ( 前陣子紅起來的 DeFi , 在最近行情的劇烈波動中,也有些問題浮上檯面 ) , 唯一比較大的應用場景 — 加密貨幣

既然看了這麼久,不如自己投身下去看這些區塊鏈項目到底在做甚麼 , “發幣” 到底是為了解決它的業務上什麼問題,但幣價就是另外一個炒作的地方了 , 暫且不深入分析 , 所以那時因為這樣的理念,離開傳統銀行進到數字貨幣領域。

  • 先接觸區塊鏈,才認識到比特幣
    不同於大多數人,因為炒幣才去了解區塊鏈,而是為了研究區塊鏈才知道比特幣;但認為炒作風氣比較高,甚至是詐騙,接觸不少人之後,才真的投入去看。
  • 傳統金融投資標的豐富,”比特幣” 之於他們不過是眾多可交易商品中的其中一個
    我很喜歡寶博這邊提出的反思,也算是解答大多數幣圈人的疑問 「為何傳統投資市場如此排斥數字貨幣」。 比特幣 — 似乎就是眾多投資商品中的一種,然後風險層級很高,容易讓人自動忽略。
    這邊講者也回復到「坦白說就算對現在,在金融業的大部分人來說,仍然不會把比特幣當作一種他們可以去交易的商品」

我本身沒玩過任何股票,只交易過數字貨幣,在這市場的人大多數年紀在 21–27 這區間,在本金不高的情況下,與其考慮讓 10,000 塊變成 10,500 ( 5% 報酬 ) , 不如想辦法用 10000 變成 20,000 ,這也是大多數年輕人傾向將資產投入至這個市場的原因,儘管要承受的風險相對較大

但仔細想想,要在傳統投資市場用找到高報酬的投資標的,似乎也並不困難,衍生品如期貨、選擇權,但在你沒有足夠本金及信用背書的情況下,難以用低本金去使用高槓桿來獲得回報,更別說整套開戶流程有多繁瑣 ( 如果你知道購買數字貨幣的流程… ) , 這些原因使更多 90 後、千禧世代更願意把資產投入至數字貨幣

  • 台灣金融業風氣相對保守,且有「正面表列」規範
    所以比如說你銀行 , 券商等等牌照 , 表示你只能經營哪些業務 , 如果不在這個表上的都不行,正面表述是所謂這個意思 , 所以儘管些交易員自己想要去交易,仍然沒辦法操作

Twitter 創辦人也在這麼做,比特幣定投服務

根據 Forbes 報導提到,大多數的年輕人比起傳統金融,對於加密貨幣 ( Cryptocurrency ) 更有興趣,原因我們後面點來探討。

而定期定額投資比特幣這件事,與其問該不該做,不如先來看看誰做了這件事情。Twitter CEO — Jack Dorsey 在之前一檔 Podcast 上表示,從 3/4 每個禮拜都固定投 $10,000 購買 Bitcoin。

先不以廣告角度來看待,談談這樣商品在台灣推廣有甚麼要克服的嗎 ? 以及到底市場在哪,吸引人的地方是什麼

  • 數字貨幣在「金融法規」中沒有明確規範
    在推出這個產品時,金融法規 , 銀行法 , 證證券交易法等等 , 想要找幾條適合來做這個產品或服務的法律依據 , 其實都不容易
    總公司法務主要專注在傳統金融,不熟悉 Crypto ,難以給出合適建議,所以另外找了前三大律師事務所來配合,將產品架構設計成 “至少不違反現行銀行法、證券法等”
  • 不就定期幫別人買個比特幣,到底有甚麼難 ?

「坦白說產品架構不難,難的是要突破層層法規的限制」

做為合規登記的公司,要推出一個金融商品,為了符合規範要做的事情可多了.. , 銀行法中有提到「如果是證券或金融商品 , 未持有金管會發放的相關牌照 , 不得對非特定人公開募集」 , 甚至 “詞” 也不能亂用

  • 「定期定額投資」是件逆人性的事情

前面提到 Twitter 創辦人已經在呼籲大家做這件事情,定期定額就有點像固定投資某檔 ETF 或是基金的概念,尤其現在網路銀行越加發達,更多這種小額的定期定額服務。

( 關於指數投資,可以閱讀這篇 : 巴菲特十年賭約 指數型基金 vs 對沖基金經理人 )

比特幣在整體數字貨幣市場中長期佔據 50% 以上總市值,並且市值變化與其走勢也成高度相關性,這表示 比特幣的價格變化大幅度影響整體市場
與其將資產配置在多個高風險幣種,不如專注在最具代表性,且歷史最久的 Bitcoin,其實 “定投比特幣” 可以說是某種程度的 “加密貨幣的指數型投資”

你當然可以自己固定買入,但當你不是定期定額,就會在意價格波動,只要波動就會影響你的心情,甚至是操作紀律。這個邏輯就是 “銀行幫你定期買基金” 的概念,由第三方來幫你 “維持定投的紀律性”

  • 以歷史數據判斷,”定期定額投比特幣” 回報率表現究竟如何 ?

DCABTC (網站) — 輸入每次定投金額,選擇頻率及起投時間,最後會產生回報率的圖表讓你參考
這邊講者舉的例子是 ( 以下為團隊在進行定期定額評估後獲得的數據 ) :

  • 2018 年 1 月 ~ 2020 年 2 月 , 投報率在 35% 上下
  • 2017 年 1 月 ~ 2020 年 2 月 , 投報率在 170%

簡介一下歷史走勢,比特幣在 2017 年初由 $1000 USD 到年底最高是 $20,000 USD ,2018 年則是整體走下坡,從 2018 年初 $18,000 USD 跌到年底最低價 $3,000 USD

BTC price chart 2017 ~ 2018
  • 如果是主觀操作,當市場不符合預期,持續跌破前低,你是否還能遵守定投紀律 ?

這真的蠻有趣,馬上來試算看最近一年的定投比特幣的回報率

過去一年每月定投 $100 美金購買比特幣 , 和 DJI , Gold 做比較

並且在相同定投策略下,和道瓊指數及黃金做比較,比特幣是小幅度勝出兩者的,當然這數據僅供參考,尤其最近一個月市場波動劇烈,再來是定投買入的時間點也有差別,僅供參考

  • 定期定額可能比一次梭哈來得好

以 2018 年為例,儘管年初你有可能買在最高點 1.8 萬美金,但定期定額的紀律下,也會買在最低點 3000 美金。竟然有人說 「那你在 3000 買的時候就好啦」… , 在當下不會有人可以知道低點在哪,依循歷史數據給你的建議及自己擬定的紀律,才是投資該有的正確姿勢

定期定額很重要的是 “選對標的” ,像是十年前定期定額買台積電、鴻海、大立光等等,並且要 “確實執行投資紀律” , 其好處就是,你有可能買在高點,但也會買在低點。

老一輩覺得年輕人不理財 ?

傳統金融投報率,定存 1% ~ 2% ,台股 3 ~ 5% ,如果是股神巴菲特,年報酬率才會到 10%

100 TWD 多個 5 塊 10 塊 , 不如把這錢拿去做其他事情,以及目前主動收入沒有到很多的話,沒法撥一筆資金到投資,投資也難有好的標的 ( 今年就不好說了 )

  • 被視為異端邪說的「被動收入」

這邊 Ryan 和 寶博 有聊到 <富爸爸及窮爸爸> 中所提到,大多數人工作都是在用 “時間換取金錢” ,如何讓把錢投到對的商品或是標的,讓它幫你賺錢,才是被動收入的真諦,雖然我還是很討厭這四個字….

  • 是沒有好的投資標的 ? 還是你不會找 ?

主持人寶博提到,從 2008 年金融海嘯到 2019 年,也是有好幾個翻倍的投資標的 達美樂 NYSE: DPZ、特斯拉 TeslaIntuitive Surgical Inc (ISRG),甚至前陣子還達到歷史新高。

以上不構成投資建議,但其對美股現在的看法是「對於美股的價格及期望值,感到非常緊張;但是我一直緊張,它就一直漲,真的是看不懂」

  • 各國央行持續印鈔,向未來借款

2008 年美金的貨幣基礎是 8000 多億,2014 , 2015 年時候,最高美金的貨幣基礎是 4 兆,簡單來說 “美金增發了三兆” 多的資產;講白話就是 “央行印鈔票” — 向未來借款

這會帶來什麼影響 ? 所有資產、物價通膨;當然很多新興公司、科技股本質也好,但因為法幣通膨,所以價格是持續在墊高的,這隱約有點危險。

這半年來已經盡到零利率、負利率的時代,基本上沒法再增發鈔票。因為要增發鈔票,就必須降息 ( 已經零利率啦 ) ,如果要維持零利率,就不能再繼續增發法幣。

這是為什麼很多人認為,現在傳統金融在高點,甚至有泡沫化的聲音出現;前面提到 “沒有好的投資標的” ,並非指不進行投資,而是整體市場已經到了一個極端、難以預測的情況

  • 台灣股票和美股走勢聯動

還沒破滅就是美景,破滅就是幻景。如果美股持續表現出這樣的美景,沒有破滅,那台股也就會跟著上去;這邊並非是要一昧唱衰市場,當然經濟好是好事,但如果仔細去觀察會發現有些很奇怪、微妙的狀態,大家還是多注意。

比特幣避險 ? 應該說是 “資產配置” 的其中一種

原本之前的走法是,當有戰爭局勢或是某些國家法幣出現問題時,比特幣大概率會上漲 — 有人以避險來解釋這個情況;但是到了最近各國市場走勢極端的情況下,比特幣反而跟著傳統金融市場走勢相關,這又該如何解釋 ?

  1. 每個人都有做資產配置,股票、基金、房地產;它的投報率都非常穩定,也比較低,但如果有些人願意享受更高的報酬,願意承擔更高風險,就會考慮配置比特幣 ( 你不是 ALL in Bitcoin , )
  2. 貨幣特性 : 價值儲存、支付媒介、會計記帳單位

2009 年中本聰推出是希望作為 “支付媒介” , 但十年過去,現在看比較像是 “價值儲存”。聯準會主席鮑爾也曾經形容過比特幣是 “數位黃金” 或者 “具投機性的價值儲存工具”

全球最大避險基金 — 橋水基金 Ray Dalio 在其他幾篇文章中提到,他的客戶都有明確的做法,將比特幣作為一種 “資產配置” ,有點像金融商品的典範移轉,將那些報酬率不高的資產作配置並獲取更高的報酬

不會以 “避險商品” 來描繪它,比較像是 “價值儲存工具”;比較偏經濟學的說法是 start to flow (S2F) — 用來評價稀缺金屬的一個經濟學模型。

黃金的 S2F 是 62 倍,分子就是存量(歷史總量),當年增量是 1 萬噸,所以 Start to flow 是 62 倍,所以簡單說它要再花 62 年才能挖出現在的存量。

白話來說就是 S2F (Start to Flow) 的比例越高,稀缺性越高,價值儲存的效果會越來越明顯

比特幣因為每四年減半一次,上一次減半是 2016 年,現在每個區塊是 12.5 BTC , 今年 5 月減半到 6.25 顆,它減半後的 S2F 比率會和黃金一樣,也就是要 62 年的時間才能挖出等同那時候比特幣的存量

用經濟學模型來看,可以瞭解為甚麼聯準會主席鮑爾說「比特幣是數位黃金」

它跟黃金一樣都有稀缺性 — 簡單說年增量遠低於存量,表示它很難被取得,而且每四年減半一次,表示會越來越難取得 → 稀缺性越強表示它有更強的價值出發對比

法幣持續增發 — 沒有足夠時間用好的經濟補回向未來所作的借貸

因為法幣一直在作增發及通膨,概念就是 “你的法幣購買力一直在降低” ,生活面就是 — 大家覺得這十年來物價飆漲,根本原因就在於 “央行持續印鈔”

因為法幣增發數量越多,就需要時間來沖淡這一切,但如果一直印鈔,就沒有足夠的時間用好的經濟來補回向未來所作的借貸

結論 — 你到底該不該買比特幣

在這種亂世之下,中美貿易戰、全球性的病毒傳播、QE 無限印鈔,在這種時局更要好好考慮資產配置策略,你花這麼多年時間耗費的細胞及生命所獲得的價值一直在貶值 ( 法幣通膨 ) ,如果持續放在銀行不理它確實有一定風險。

比特幣當然也有風險,但這就是一種選擇,在你大概了解不同商品後,可以有 “多一點選擇的思考素材” ,千萬不是讓大家 All in 比特幣。

自己要評估資產配置策略,以主持人作為高標 ( 寶博士 — 奇點大學台灣第一人>< ) 是 15% 、交易所總經理 ( Ryan — 中信銀資深經理、美商花旗銀行經理 ) 30~40% ,這樣大家會有一個供參考的光譜,來決定該如何進行你的資產配置。

--

--

Gugu
Gugu

Written by Gugu

科技、幣圈、行銷、生產力工具 — 文章改發布於個人網站 https://www.gunotes.com/

Responses (2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