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專注於自己領域及工作時,同時保持對外界訊息敏感度及事件的完整認識,是在這資訊容易取得及被生產的時代,須具備的基本素養(?)
我自己習慣吸收新聞的管道如下 (繁體中文) :
- 新聞媒體 — 關鍵評論網 , 端傳媒 , 報導者
- 志祺七七 — 每週新聞回顧 (已停更), 社會議題
- 網路自媒體 — 付費訂閱的獨立作者,還有一些冷門的 Youtube channel
- Podcast — 得到App , 科技島讀 , 區塊勢 , 馬力歐陪你喝一杯 , 寶博朋友說 ….
很喜歡這集 Podcast 的原因是,有機會更認識關鍵評論網的創辦人,以及這間獨立媒體要如何在生存於堅持理念中取得平衡,趁機做個筆記,希望也能藉機會推薦「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」給身邊的朋友
以下內容皆出自 關鍵評論網共同創辦人|鍾子偉:我們一起創業前,我沒有領悟到原來彼此個性差這麼多,原內容以音檔方式呈現,我則以文字方式節錄部分重點
- 關鍵評論網創辦人 — Joey 鍾子偉
主持人 Mario 認識 Joey 的時候是在當商周數位編輯的時候,當時他正要從美國到中國上海,我們基本上都是透過Email聯繫。他24歲時候就錄取哈佛商學院,成為有史以來最年輕的台灣學生;28歲接任三麗鷗中國區總經理,應該也是當時公司最年輕的海外分公司負責人。 - 創立關鍵評論網起因
有些聽眾或朋友可能知道,創立關鍵評論網的起因是 Mario 楊士範 (TNL 共同創辦人) 和 Joey ,在2012年一個週五晚上,我們在台北一間酒吧碰面聊天的時候,冒出來的一個想法。
而在媒體圈創業的這6年多他經歷了多少心驚膽跳的瞬間?
以及Joey為何說「創業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,甚至就是跑到死為止呢?」
創業很難嗎 ?
- 由某個天真或愚蠢來驅動
創業很難也很簡單,動機很簡單;執行起來無比困難。就想你養小孩可能很難想到他 5 年後 10 年後,甚至長大會是甚麼樣子,就是盡全力幫助他逐漸成熟。 - 還會選擇再次創業嗎 ?
就像第一個小孩還沒辦法長大、有辦法養活自己前,不會想那麼多。短期的發展已經耗費許多心力。 - 怎樣算是創業成功 ?
基本來說,最表面上就是滿足最初提供資源的 “早期投資人” 的期望,不浪費所有 “員工” , “主管” 的時間精力,媒體成長到具有一定影響力
長遠來說,建立一個可持續經營的商業模式,公司完全不需要創辦人存在,且由專業經理人都能不斷接手經營,簡單比喻,就像「小孩真正有一天完全不需要爸媽生活,才是真正完全成長好的一天」
創業仰賴什麼要素 ? 決定創業當下的心境如何
- 「創什麼業」? 天時、地利、人和很重要
有社會需求、理想的產業,要創業必須要有更長遠的社會意義,當時 (2011-2013) 又是發生傳統媒體、報章雜誌的數位轉型;天時地利人和,獨立媒體確實具有需求,而且富社會意義
當下傳出簡訊,詢問主持人「是否決定創業時」其實內心還是有點猶豫的,如果當下 Mario 回傳的是不 OK,或許就此鬆一口氣,那表示我已經準備好了( 準備要飛去總公司遞辭呈 ),但合夥人不敢,至少不會
- 當下收到簡訊回傳 「OK」,其實心情異常沉重
事前已經做過詳細的研究,中文還沒有甚麼獨立媒體真的成功做到 “規模化” , 可以養活自己;Joey 也經常和公司實習生開玩笑說過「如果你真的知道你在做甚麼、真的做過研究,在你決定創業的當下,心情應該要是無比沉重,知道接下來將是一個嚴酷的戰場」
過去累積的薪水、福利、獎金在 90 天後辭職將全部歸零;所有事情接踵而來,還要找錢、寫 BP (商業計畫)、組織團隊….;在收到「OK」簡訊當下,非常沉重的嘆了一口氣並把手機放桌上,但這同時表示 — 這一切即將開始。
- 2013 年 1 月 — 遞辭呈
- 2013 年 3 月 — 離開上海
早期創業經歷
- 2013 年 1 月遞辭呈,寫商業計畫。
在一月底完成 BP;目標是在過年期間 ( 大中華區都在放假 ),在歐美、矽谷那邊的投資人還沒放假時,把 BP 趕快寄給他們,才不會浪費時間。
- 2013 年 4 月從上海搬回台北
- 2013 年 4 , 5 月 — 開始見 VC,找投資人、辦公司、面試
- 對原產業無興趣,那真正有興趣的是什麼 ?
Operation management (營運管理),品牌相關的營運管理。
曾經在 POLO 的紐約旗艦店暑期實習,是最開心的一次經驗。當時實習在 24–25 歲,最後一次的學生暑假,開玩笑地說,好比 “童年” 的最後一個暑假,沒有壓力、包袱,又有人給你兩個月的 “鑰匙”,讓你來看看精品業長甚麼樣子。
去看庫存、如何設計衣服、成本是多少,如何規劃、並創造精品神話 … ;不只看到表面光鮮亮麗,背後的很多秘密更能略窺一二,對於剛要進入職場的時間點,是個非常棒的回憶。
當時的大環境 — 機會很多、大多人選擇創業
- 當初在上海工作,平均每個月都有一次身邊朋友創業
不見得是大的,諸如 “攝影工作室” “設計坊”等等 , 年紀大多在 25–30;條件、薪資不見得比台北好,但大家都不約而同有個壓迫感「中國在快速發展的這段時間,只剩最後這幾年」,再不趁這幾年嘗試做點什麼,這扇”窗”可能很快就關起來了。
當初工作經歷和創業有什麼差異 ?
- 原任職外商總經理,缺乏媒體相關經歷,在被人 “電” 的過程中持續成長
當初在外商是有一個 sales team , 專門的會計團隊,只要看得懂資料、知道如何溝通、列目標就可以。
但是在剛創業時,所有事情都必須自己來,並且 “關鍵評論網” 和自己過去產業一點關係也沒有,諸如專業名詞 CPM , CTR , RTB .. 一概不懂。
在最一開始 sales 還是自己跑的時候,是一個很好的訓練,儘管持續會被侮辱、賞巴掌,但當被訓練到你至少聽得懂別人在說什麼的時候,才應該要聘請第一個 sale 技術面只要願意學,都可以慢慢學會的。
- 最大差別是 “心情壓力” — 24 小時沒有放假,沒有周末
印象最深刻的是,第一次放颱風假的百味雜陳,一方面自己也很累,希望放颱風假,但是一放颱風假,所有薪資、房租、人事費用還是持續支出,當時還沒有總務,每個禮拜燒多少錢,心中是非常清楚的,每個禮拜親自轉薪水、費用,看著銀行存款持續下降的心理壓力是很不一樣的。
幾年下來,對於募資有什麼變化 ?
- 已經經歷五輪募資 — 心理素質要強 , 累積經驗 , 能更淡定的面對各種情況
早期的新創募資大多是由 CEO , 共同創辦人一肩扛起。
要有心理準備,”找錢的人” — 就是必須拉下臉來,沒有情緒、面子,沒有任何玻璃心或是太嚴重的自尊心;而且你永遠都在找投資人,儘管暫時不需要投資,抑或下次募資是一年後。
Joey 就有一個名單,上面列的聯絡人有股東、今年談的投資人,哪些是現在需要認識的 ? 哪些又是暫時不需要,但一年後要認識的 ? 矽谷投資人、日本投資人、香港投資人、台灣投資人,每個 Pitch 的方式、要賣的夢想、說故事的畫面,在乎的東西都完全不一樣。
- 募資一定要經歷過至少兩次,才會比較上手。也只是 “比較上手 “
這就像打電動,第一次或許是 1000 萬台幣,恭喜你,活過第一關,而這獎勵就只是 “你可以玩第二關” 而已;第二關又更難,可能是 5000 萬,通過了,那恭喜你可以準備玩第三關。
要命的是,你永遠不知道有幾關,每一關難度是差多少。
- 經歷五次募資,很累但也很享受
整個過程大概 6–9 個月,同時,不得不承認,這其實是非常好玩的,當你飛往世界各地,和各種人交流、討論,整合不同有價值的意見,將其融匯並執行它。甚至影響公司下一個目標、里程碑、未來發展,其實是非常好玩的
每當你走進一個 VC 的會議室、見一個重要的大投資人、股東,他很喜歡腎上腺素在打;尤其最近募資金額更大,目標或許有 6 , 7 個人,有律師、會計、分析師..
幸運的話,可以把不同背景的人,一切在當下湊成一起;缺點就是,失敗代價是非常高,壓力很大且會讓你輾轉難眠
- 對於募資是越來越 “淡定 “, 而非 “擅長” — — 公司對了,時間點不對
第一次被拒絕或許有點難過,第二次就覺得 “Nothing, it’s personal”,他們可能就只是看數字,儘管你數字表現很好,但投資方向剛好不符合,也有可能是時間點;之前有遇過因為 ‘香港反送中” 等一大堆原因,可能 “公司對了,時間點不對”
一開始募資可能只見 20–30 位,到現在 150–200 位,仍有 90% 的機會被拒絕;就是在期間內把該做的事情做完,被拒絕又如何,還是得繼續找下一個,大過於情緒化沒有特別重要。
- 任何人都可以學得會,但就是要經歷過才能更上手。
再你有了更多經驗後,就知道面對這樣背景、國家的投資人,喜歡聽到什麼東西,要如何包裝故事,當下應變。是不是因為這樣就比較擅長呢 ? 它真的就是經驗
這集 Podcast 全長 1.5 小時 , 內容不少,也讓我們有機會更認識台灣少數的獨立媒體創人,坦白這幾年的心路歷程,以上才只是前 30 分鐘
後半還講到營利模式及獨立媒體理念該如何平衡;以及最初拓編團隊時,網路上資源不充足,第一批主動寄信應徵的實習生,非常積極主動,最年輕有的有高中、甚至有外國人;這些主動研究、並滿懷熱情主動應徵的人,表現往往都很令人驚艷,不會只適合他們公司,到哪裡應該都能嶄露頭角。
主動一點,沒什麼不好。
如果最糟會有甚麼 ? 這個年紀,似乎也就是在原點,但是你的主動積極,往往會給對方留下好印象,埋下未來合作機會的種子。
最後談到,兩位創辦人在工作上磨合歷程,會有意見分歧,但也因為有共同創辦人,當初的默契及共識才得以堅持下來。
工作上儘管有習慣不同的地方,仍然一路走過。創業應該是找 “最適合幫這間新創活下去的夥伴” 。好朋友並非必要條件,Personal , Professional 是要分清楚的。
最一開始注意到關鍵評論網,是他們有一個 Youtube 頻道專門在播報國際重要新聞,並且報導內容相當客觀及中立,其中的報導素材也多是向國外媒體付費購買版權,據說還是持續虧損在經營的…
一直對於滿足 “具有社會意義的需求” 這件事有所嚮往,關鍵評論網真的成功做到可被信任的 “獨立媒體”,至少我目前是如此認為,在聽過兩位共同創辦人的介紹,更願意為 TNL 接下來的服務及內容付費。